Monday 9 June 2008

Sicheng Liang 梁思成

中国学建筑的人,自己一直盲目迷信两个学校的毕业生,清华和同济
总觉得,才华横溢,才可以从这两所学校的建筑系毕业

自己关于中国建筑的学习,是从读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开始的
明明不是学建筑的,但还是去买了他的《营造法式注释》

且不说他是梁啟超的儿子,林徽因的先生
所有的光环都不要,他也是一个非凡的建筑才人

大约,仅有他,才会一丈一寸真去游历中国大江南北的古建筑
兵荒馬亂時代,十幾年間,十五省,二百多個縣
这种热诚,是无所披靡的
所以,他是泰斗

如果你问我,中国建筑史上最钦佩谁,就是他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一生致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成長求學時期

梁思成的父親梁啟超是清朝著名的改革家,為躲避慈禧太后掌權的清政府迫害而出國,所以梁思成出生於日本東京,1912年辛亥革命後,隨父母從日本回國,曾在北京崇德國小及匯文中學就學。1915年入北平清華學校(1928年之後的清華大學),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高等科。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國費城賓州大學建築系學習,1927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又去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史,研究中國古代建築。
1928年与林徽因在温哥华結婚後赴歐洲考察各地建築,回國後在瀋陽東北大學任教,在那裡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二個建築學系。同時成立了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建造了東北大學主樓,並測量考察了清昭陵的建築,當時就試圖保護瀋陽鐘鼓樓,但不被當地政府採納,終於被拆毀。1930年和張銳參與天津市規劃,以《天津特別市物質建設方案》獲獎。

抗日戰爭時期

日本侵略東北後,梁思成於1931年回到北平,進入中國營造學社工作,本来打算著手研究宋代《營造法式》,不料「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竟如天書一樣,無法看得懂」[1]。為了深入研究古代,他首先從比較近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著手,拜北京老木匠和彩畫匠為師,配合研究北平大量清代建築,搞懂《清工部工程作法則例》,在1932年著成《清式營造則例》手稿(1934年出版)。
同时期粱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同人,还收集和整理清代匠作则例中建筑师傅历代相传的《营律大木做法》、《大木分法》、《小木分法》等手抄本,1932年出版粱思成编订的《营造算例》,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分三次刊印[2]。为了着手研究《营造法式》,必须收集宋代建筑的资料,當時有關宋代建築的资料,有如風毛麟角,梁思成、林徽因和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人,決定到中國各地找尋中國古代建築的實例。在交通不便、兵荒馬亂時代,他冒很大風險和妻子林徽因等一起,在十幾年間,踏遍中國十五省,二百多個縣,測繪和拍攝二千多件從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來的古建築遺物,包括天津薊縣宋朝建築獨樂寺觀音閣,寶坻遼代建築廣濟寺,河北正定宋代建築隆興寺,山西遼代應縣木塔,大同遼代寺廟群華嚴寺、善化寺等,河北趙州隋朝建造的安濟橋,山西五台山唐朝建築佛光寺等。1937年7月7日發現當時所知中國尚存的最古老的木構建築物佛光寺。他將這些重大的考察的結果,寫成文章在國外發表,引起國際上對這些文物的重視,併為他日後注釋《營造法式》,和編寫《中國建築史》,準備良好的基礎。他還主持修復北平故宮文淵閣工程。
1936年梁思成與史坦因(Clarence Stein, 美國建築學家和城市規劃專家)有所交流,開始閱讀和思考城市規劃,將這些列為他日後研究課題。
七七事變後,日本人邀請他組建「中日友好協會」,他和全家撤退到後方,先後在昆明和重慶李庄定居,在此期間培養了許多建築師。並繪製了重點保護文物地圖,提供美國援華飛行員,在轟炸敵後時注意避開這些地點。在後方期間仍然考察了四川彭山漢朝崖墓。在盟軍對日本國土進行總攻擊時,梁思成透過美駐重慶辦事處聯絡官布朗森上校,陳述了保護京都、奈良古建築的重要性,並提交了一份關於奈良古建築的圖紙,以及這樣一段見解:「建築是社會的縮影,民族的象徵,但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如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美軍接受了梁的建議,並請其助手在軍用地圖上標繪出區塊,進而保護日本古都免於原子彈轟炸。奈良被宣佈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三十周年紀念日時,《朝日新聞》特刊一文——奉為《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 (《文匯報》2006.6.28李光羽文)[3]。
1945年日本投降後,回北平擔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创办營建(建築城市規劃)学系,毕生志力教育工作。1949在《文汇报》发表“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
1946年應邀作為美國耶魯大學客座教授,並獲普林斯頓大學名譽博士學位,被指名作為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設計諮詢委員會的中華民國代表,在此期間和世界知名的建築師勒·柯布西耶等人一起共事並結識。第二年回國。平津戰役中,繪製北平古物保護的地圖區塊,避免受到炮擊。

兩岸分治後

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纪念堂--梁思成设计
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後,其兼任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主持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1950年和陳占祥發表《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梁陳方案)[4]。他多次上書,挽救了北海的團城和北京城牆(城牆在他去世後仍然被拆毀)。他堅決主張保護北京古建築和城牆,建議在西郊建新北京,保護舊北京城,不在舊城建高層建築,但這些建議沒有被採納。如果他的所有建議都被採納,北京古城會成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都和建築博物館,北京城的發展也可以避免現在的極度集中與擁擠。他所考察發現的許多古建築,現在都成為當地引為自豪的文化古跡。
他設計的唯一唐代風格的建築作品是揚州大明寺的鑒真和尚紀念堂,在他身後建成。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作為「復古」的典型而被批判並抄家,其所收藏的全部圖書資料都被沒收。抄家者在其家中發現屬於其早已去世的四弟梁思忠的中正式軍刀上刻有「中正贈」(中正為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的名諱),這也成了他的一大罪狀。1972年,梁思成在貧病中去世。中共在文化大革命過後宣佈對梁思成「恢復名譽」。
粱思成从1940年开始着手研究《营造法式》,前后二十余年,在1963年完成《营造法式注释》初稿[5]。但因爆发文化大革命,出版被搁置,直到1980年粱思成《营造法式注释》遗稿才初次由清华大学营造法式研究小组整理出版[6]。
他在國民抗戰期間的重慶李庄以英文寫成《圖像中國建築史》[7],但唯一的一份原稿,失蹤了三十幾年,後經美國友人費慰梅(Wilma Fairbank 費正清夫人)多方追尋,終於在新加坡原封不動失而復得,於1984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後,獲美國出版聯合會專業學和術書籍金獎;中文本於1992年獲中國出版協會獎。越到後來,他的貢獻的重要性,越被後人所認知。
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林徽因,第二任妻子林洙。

著作

《世界史纲》 (英)威尔斯著作 梁思成等译 1932 商务印书馆
《中国雕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梁思成著 《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 7530641689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 7-302-13229-1
《清式营造则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1
《营造算例》 梁思成编
《营造法式注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1
《建设设计参考图集》 梁思成主编
梁思成著 《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 ISBN 7801063848
《梁思成全集》第一卷至第十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Liang Ssu Ch’eng: Chinese Architecture, A Pictorial History, Edited by Wilma Fairbank ISBN 048643999S 梁思成 2001《图像中国建筑史》. 香港: 三联书店 (费慰梅编 / 梁从诫译. 繁体汉语英语版)
梁思成, 张锐 1930《城市设计实用手册 -- 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9月, 天津: 北洋美术印刷所. (繁体).
梁思成 1945 “市镇的体系秩序” 重庆:《大公报》8月. (繁体).
梁思成 1949 “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文汇报》7月10-12日. (繁体).
梁思成, 陈占祥 1950《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2月, 北京 (梁陈方案, 繁体).
梁思成 1950. “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新建设》第二卷第六期, 5月. (繁体).
梁思成, 林徽因 1951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新观察》第二卷第七期, 4月. (繁体).
梁思成, 林徽因 1951 “序”《城市计划大纲》清华大学营建学系译. 上海: 龙门联合书局, 10月(《雅典宪章》单行本, 繁体).
林徽因, 梁思成 1952 “译者的体会”《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5月, 上海: 龙门联合书局 (繁体).
梁思成 1952《人民首都的市政建设》北京: 科普出版社, 12月. (单行本, 繁体).
梁思成, 林徽因, 莫宗江 1954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建筑学报》第二期12月.

No comments: